在亲子鉴定中,采集血痕样本时,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,需严格排除以下外源干扰因素:
1. 样本污染
他人血液混入:避免样本接触他人血液(如多人共用采血针、未清洁的器具)。
环境污染物:灰尘、指纹、汗液、唾液等可能携带他人DNA,需使用无菌器械和手套操作。
化学物质干扰:酒精、消毒剂(如未挥发完全)可能破坏DNA,建议用清水清洁采血部位,自然晾干后再取样。
2. 样本保存不当
潮湿或霉变:血痕需自然晾干后密封保存,潮湿环境易滋生微生物导致DNA降解。
高温或阳光直射:避免高温(如>30℃)或紫外线照射,建议常温避光保存(如使用纸质信封而非塑料袋)。
3. 采集操作问题
血量不足:至少需3-5滴黄豆大小的血痕,血量过少可能导致DNA提取失败。
重复取样:同一血痕多次取样可能引入污染,应一次性采集足够量。
非血液成分:避免混入组织液、脓液或药物残留(如抗凝剂EDTA,需确认是否与检测方法兼容)。
4. 被鉴定者近期医疗史
输血或骨髓移植:受检者若近期接受过他人血液或造血干细胞移植,血液中可能含供体DNA,建议改用口腔拭子或毛发样本。
化疗/放疗:治疗可能抑制血液中DNA含量,需提前告知鉴定机构。
5. 样本标识错误
样本标记不清或混淆(如多人样本混放),必须严格核对被鉴定者身份并单独包装标注。
6. 其他干扰因素
婴幼儿样本:新生儿可能含母体残留DNA,建议出生后1周再采集或选择其他样本类型。
血痕载体问题:使用无DNA酶污染的采血卡(如FTA卡),普通滤纸可能含抑制PCR反应的化学物质。
建议操作流程
清洁:采血部位(如指尖)用清水擦拭,自然晾干。
采血:使用一次性采血针,滴在洁净采血卡上,避免触碰血痕。
干燥:室温阴干30分钟,避免暴晒或吹风机加热。
保存:放入纸质信封密封,标注姓名/日期,尽快送检。
若存在上述干扰情况,建议与鉴定机构沟通,必要时更换样本类型(如口腔黏膜细胞、指甲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