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子鉴定结论需要排除近亲情况,主要是因为近亲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,可能导致鉴定结果出现偏差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和解释:
1. 近亲共享更高比例的遗传标记
亲子鉴定通常通过分析DNA中的STR(短串联重复序列)或SNP(单核苷酸多态性)等遗传标记来判断亲缘关系。这些标记的匹配程度是计算亲权指数(PI)的基础。
近亲(如兄弟、叔侄、堂表亲等)由于共同的祖先,会共享比无关个体更多的遗传标记。例如:
父子之间共享50%的遗传信息,但叔侄之间平均共享25%,兄弟之间可能共享50%(全同胞)或25%(半同胞)。
若未排除近亲,生父的兄弟(如叔叔)可能被误判为生父,因为他们的STR匹配率可能接近亲子关系的阈值。
2. 统计学方法的局限性
亲子鉴定的核心是通过亲权指数(PI)或累积亲权指数(CPI)计算概率。这些指数基于群体中遗传标记的频率分布。
如果假设被检父亲是随机个体,但实际是近亲(如生父的兄弟),则匹配概率会显著升高,导致假阳性风险。例如:
在标准分析中,生父的PI可能达到99.99%,但如果是其兄弟,PI可能仍高达90%以上,容易被误认为生父。
3. 特殊案例的干扰
乱伦或家族内婚配:若父母本身是近亲(如表兄妹),子女的基因来自同一祖先的重复传递,某些基因座可能出现纯合性,进一步干扰亲子关系的判断。
隐性疾病基因:近亲生育的子女可能携带相同致病基因,若仅关注疾病相关位点,可能误判亲子关系。
4. 如何排除近亲干扰?
增加检测位点:现代亲子鉴定通常分析20个以上STR位点,并结合SNP数据,以提高分辨力。
明确家族史:在鉴定前询问是否存在近亲关系,必要时纳入其他亲属(如母亲、疑似生父的兄弟)的样本进行对比。
使用更复杂的模型:通过似然比(LR)或贝叶斯方法,在计算中明确纳入近亲关系的可能性。
5. 法律和伦理要求
司法鉴定中,排除近亲是标准流程,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。例如:
若被检父亲无法参与,需额外验证其近亲是否可能匹配。
某些国家要求鉴定机构在报告中明确说明是否考虑了近亲干扰。
总结,亲子鉴定排除近亲情况,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因遗传相似性导致的误判。通过科学设计(多标记检测、统计学修正)和严谨流程(家族史调查),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。